又往南流经河东郡北屈县西边,
河水往南流经北屈县老城西边。城西四十里有风山,山上有个洞穴,大小有如车轮,洞中常有一股萧萧瑟瑟的风气吹个不停。当着劲风的出入之口,寸草不生;起风常常不定,因为这里是各方来风所经的门户的缘故。
风山以西四十里,是河水南岸的孟门山。《山海经》说:孟门之山,山上多产金玉,山下多黄奎、涅石。《淮南子》说:龙门还没有开辟,吕梁还没有凿通,河水在孟门上面流出,大量漫溢以致倒流,没有丘陵高阜来阻挡水势,称为洪水。大禹加以疏通,叫做孟门。所以《穆天子传》说:北方登上孟门,这是九河的险坡。
孟门就是龙门的上口,实在是大河上的巨险,又名孟门津。
这里的岩石起初是大禹开凿,后来受到河水冲刷逐渐加宽,两岸极深,斜敬的崖壁互相撑持着,巨石岌岌可危,好像就要掉下来似的,却被挡住了。
古人有句话说:水并不是石凿,却能穿透岩石,这话一点不错。河道中水流互相冲激,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水沫;过往行人远远眺望,常感如有雾气沾湿衣裳,俯视深渊,令人心惊胆战。河里的水巨浪滔天,千丈飞瀑凌空直下,汹涌的洪涛狂冲怒突,像山一样腾涌而起,滚滚地直奔向下口。
目睹这里的水势,才知道《慎子》所说的:河水直下龙门,挟带着飘浮在水上的竹子顺流而下,快得连驰马也追不上,确非虚言。
又有燕完水注入,几个不同的源头合在一起,西流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往南流,接纳了鲤鱼涧;沿着溪涧往东走,溪流尽头就是水源。《尔雅》说:缠鱼就是鳍鱼,出产于巩穴,三月间逆水而上,奋力渡龙门,渡得过去就成了龙,渡不过去就在额上被点个点子回来。如果不是往来相会的地方,怎么就会有这样的名称呢?
河水又往南流,羊求水注入。
羊求水发源于羊求川,往西流过北屈县老城以南。夷吾曾逃奔到这里,这也就是王莽的联北。《汲郡古文》说:翟章去援救郑国,驻兵于南屈。应韵说:因为有个南屈,所以加北字,称为北屈。
《国语》说:二五对献公说:蒲和南北二屈是您的领土。羊求水往西流,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南流,就是采桑津。
《春秋》:嘻公八年(前652 ) ,晋里克在采桑打败狄人,就是这地方。赤水发源于西北方罢谷川东边,称为赤石川,东流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南流,与蒲水汇合。西边有两个源头,都出自同一座山间,往西河阴山县流出一一这里就是王莽的山宁。
阴山东麓的南水,往东北流与长松水汇合。长松水发源于西方丹阳山的东麓,往东北流,向左边注入蒲水。蒲水又往东北流,与北溪汇合成一条溪流,往东北注入河水。
河水又往南流,丹水发源于西南方的丹阳山,往东北流经冶官东边。冶官俗称丹阳城,城的近旁一还能找到当时冶炼遗下的铜。丹水往东北流,到白水口,这里有一条水发源于丹山东麓,往西北注入丹水。丹水又往东北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往南流,有黑水在西方发源于丹山东麓,往东北注入河水。
河水又往南流到愕谷。沿着山谷往东北走,到了溪涧的尽头,就是水源所出的地方,水往西南流,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南流,洛水从猎山分出东支,往东南注入河水。从前魏文侯在洛阴建造馆舍,指的就是这条水。
又往南流经皮氏县西边,
皮氏县就是王莽的延平,旧城在龙门东南。河水是不可能远远流过皮氏县,然后才到龙门的。
又往南流出龙门口,汾水从东边流来注人。
从前大禹在积石山疏导河水,凿通梁山,说的就是这地方,也就是《水经》 所说的龙门。《魏土地记》说:梁山以北有龙门山,是大禹所凿,通孟津河「J ,宽八卜步,今天岩上还留有凿痕。岸上有一座庙,庙前有三块石碑:两块碑上字迹都己剥蚀,不能再辨认了,还有一块是太和年间所立。
《竹书纪年》载,晋昭公元年(前531 ) ,龙门河水发红长达三里。梁惠成王四年(前366 ) ,龙门河水发红接连三日。京房《易妖占》说:河水发红,小民怨恨。河水又南流,在右边汇合了畅谷水,水从溪涧往东南流过夏阳县西北,往东南注入河水。
河水又往南流经梁山原东边,这片高地从山的东南延展到河边,是晋国祭山川的地方,位于冯诩夏阳县西北,濒临河上。
梁山崩塌,堵塞了河道,河水三日不能流通。晋侯就这件事去间伯宗,就是这地方。《春秋毁梁传》说:成公五年(前586 ) ,梁山崩塌,堵塞了河水,三日不能流通。成公召唤伯尊,途中伯尊碰到一个拉车人不让路,就叫驾车人鞭打他。拉车人说:您急着赶路所以用鞭子打我,但走这条路却是远路。伯尊因而问他,拉车人说:君主亲自穿白衣,率领群臣去哭,水就会流通了。照他的话做,河水果然流通了。
河水又南流,崛谷水注入。崛谷水发源于县城西北的梁山,往东南流,横溪水注入。横溪水发源于三累山,这座山积迭成三层,所以俗称三累山。按《尔雅》 ,山成三层的是昆仑丘。难道这座山也是昆仑丘吗?山下水边有两个石室,大概是隐士住过的地方。
细水东流,注入崛谷。溪边的山,南麓有石室,朝西有两个石室,朝北也有两个石室,都在边角处开窗,门户相连,就是所谓石室相通。东边侧室石上,还留有石柞石臼的痕迹,庭院里旧时屋宇所在之处,遗址还依稀可辨。北面险崖的石室上面,有一缕细流从石涧流下,足供饮用,看来像是隐居游息和讲学的地方。从前子夏在西河教授学生,也许就是这个地方,但却没有资料可以证实。
溪水又往东南流过夏阳县老城北边,这就是旧时的少梁。秦惠文王十一年(前327 )玫为今名,也就是王莽的冀亭。溪水往东南注入河水。从前韩信袭击魏王豹,就是用木桶从这里渡河的。河水又南流,在右边汇合陶渠水。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,往东南流,从汉阳太守殷济的学舍南边流过,这所学舍俗称子夏庙。
陶水又往南流过高门南边,大概是由于丘冈塌了个缺口,所以高门之名就流传开来了’。又往东南流经华池南边。华池方圆三百六十步,在夏阳城西北四里左右。所以《司马迁碑》中这样说:高门华池,就在这里夏阳。现在高门东距华池三里。
溪水又往东南流经夏阳县老城南。服虔说:夏阳是貌国的城,在太阳以东三十里。又流经高阳宫北边,又往东南流过司马子长墓北边。墓前有庙,庙前有碑。永嘉四年(310 ) ,汉阳太守殷济仰慕他的遗著,夸赞他的丰功伟绩,于是建造了石室,并立碑树表。《太史公自叙》说:我生在龙门。那末这里该是他坟墓所在的地方了。
溪水往东南流,注入河水。从前魏文侯与吴起乘船顺流沿河而下,赞美河山的险固,就是在这地方。河水又南流,徐水注入。,徐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,往东南流经汉武帝登仙宫东边,往东南流过强梁原。
右岸流经刘仲城北边,这是汉高祖兄刘仲的封邑。所以徐广《史记音义》说:合卜阳是国名,高祖八年(前199 ) ,封给刘仲为侯。
水往东南流过子夏陵北边,东流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南流,从子夏石室东边流过,南北有两个石室,靠着河边崖岸,就是子夏的庙室。
又往南流过汾阴县西边,
河水东边傍着汾阴雄,汾阴县古城就在这座小丘旁边。汉高帝六年(前加1 ) ,把汾阴封给周昌,立为侯国。
《魏土地记》说:河东郡以北八十里有汾阴城,北距汾水三里,城的西北角有座小山,叫服丘,山上有后土祠。《封禅书》说:元鼎四年(前116 )首先在汾阴堆修建后土祠。又有万岁宫,汉宣帝神爵元年(前61 ) ,在临万岁宫,东渡大河,神鱼在水上欢舞。从前赵简子就在这里把亲徽沉入水中,说道:我喜欢音乐和女色,你就卖力地为我罗致;我喜欢人才,但你在六年间却一个也没有给我推荐过。你这是助长我的过失,葬送我的优点!有识之士认为赵简子责骂得好。
河水又流经部阳城东边,周威烈王十七年(前409 ) ,魏文侯攻打秦国,到了郑国,回头又在汾阴、合体阳筑城,说的就是此城。都阳是旧时萃的城邑,是太姐的封国。
《诗》说:在都水之阳,在渭水之滨。又说:萃国有个好姑娘,贤慧正与长子配得上。就是指这地方。城北有淡水,南距二水各有好几里,往东流过城内,往东注入河水。城内一边还有一条浚水,往东南流出城外,注入河水。城南也有一条澳水,东流注入河水。南岸离城十五里,还有文母庙,庙前有碑。这条水就是都水,都阳县就是以水取名的。所以应动说:在都水之阳。河水又南流,澳水注入。
漠水发源于汾阴县南四十里,县城西面离河三里。水源从平地喷涌而出,约莫如车轮那么大小,深不可测,俗称漠魁。古人拦河筑坝,蓄水成为阪塘,用以种稻。破塘东西二百步,南北百余步,与都阳的淡水把河水夹在中间。河中沙洲上又有一条淡水,都有地下水脉相通。所以吕忱说:按《尔雅》,异源同流叫澳水。
水往西南流经蒲坂西,往西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往南流经陶城西边。舜在这里河滨制作陶器。皇甫士安认为舜制陶器是在定陶,不在这里,但陶城在蒲坂城以北,蒲坂城就是舜建都的地方,南离历山不远。不论耕作还是制陶,到处都可以,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?舜制陶的地方,这里也许就是一处。孟津又有陶河之称,大概就是由这里而来的。
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,汲家《竹书纪年》:魏襄王七年(前312 ) ,秦王来蒲坂关会见,四月,越王派公师隅来献游船始周及其他船只三百条,箭五百万支,还有犀角、象牙等物。
又往南流过蒲坂县西边,《地理志》说:蒲坂县就是旧时的蒲,王莽改名为蒲城。应肋说:秦始皇到东方巡察,看见一道长长的山坡(坂),因此名为蒲坂。孟康说:晋文公以蒲来贿赂秦国,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,魏人很高兴,说:蒲又反回了,所以叫蒲反。薛攒注 汉书》,说:《 秦世家》 以垣为蒲反,那末本来并非蒲的地方。皇甫谧说:这是舜建都的地方。有人说舜都蒲坂,也有人说,舜都平阳,后来迁到潘。现在城中还有舜庙。
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,太和年间( 477 - 499 )迁都后,撤去秦州,设置河东郡,郡里流民杂户很多,称为移民。其中有个姓刘名堕的,一向善于酿酒,他汲取河水,酿成芳冽的美酒,悬绳制曲,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,酒也因而得名了。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潦嚎的,就像淘米水一样,而芳香浓郁,又别有一种风味,与别的酒不同:如幽兰、如察香,飘飘拂拂,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。选作贡品的地方土产,这是最上等的名酒了。上自王公,下至平民百姓,牵牵扯扯互相招引,常常说: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番呢!索郎就是落桑的交叉反切,尤其成为人们喜欢引证的妙语,文人学士的佳话了。
郡南有历山,山上有观,叫历观,是舜耕种过的地方,有舜井,妨水和油水就发源在这里。南边的一条叫劝水,北边的叫纳水,往西流过历山脚下,山上有舜庙。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按旧时传说,舜葬于上虞。又记载:舜耕于历山。在始宁和刻县接境处,舜所耕的田在山下,那里柞树很多,吴越之间,称柞树为沥树,所以叫历山。
我以为周处的《风土记》不近情理,存疑倒还可以,引它来印证史实那就不对了。怎能拿了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名,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,就拿历山与广宁并比呢?这更不合志记本来的体例,违背实录的传统法则了。如以为历山、劝呐所指就是这里,那就是安然接受那种不符事实的说法了。
《尚书》说:决定把两个女儿在劝呐下嫁。孔安国说:住在妨水内侧。王肃说:劝油是虞的地名。皇甫谧说:在劝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。马季长说:水流出处叫汕。照此看来,呐又不像是水名了。现在所见,是两条异源的水最后流到一起,滚滚西流注入河水。
河水往南流经雷首山西边,山在河边,北距蒲坂三十里,就是《 尚书》 所说的壶口雷首。民间也称尧山,山上有座老城,世人又称尧城。阐胭说:蒲坂是尧的都城。按《地理志》说:县里有尧山和首山祠,雷首山在南边。有的事看来相似,实则不是同一回事;有的事看来不像,实则正好相同。远古的事,时隔千年,渺渺茫茫,已是很难弄得清了。
河水又南流,谏水注入。谏水发源于河北县雷一首山,县北与蒲坂以山为界,山上有夷齐庙。阐胭《十三州志》说:雷首山,又名独头山,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。山南有占墓。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,在山上密密丛丛地生长着,俗称夷齐墓。水往西南流,又叫雷水。
《穆天子传》说:壬戌那天,天子来到雷首山,犬戎在雷首山边为天子摆酒劝饮,然后进献良马二一一四匹,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。从前赵盾在首。公打猎,在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,就是在这地方。谏水又往一西南流,注入河水。《 春秋左传》 把这条水叫谏川,俗称阳安涧水。
又往南流,到了华阴渔关,渭水从西方流来注人。
汲郡《竹书纪年》说:晋惠公十五年(前636 ) ,秦穆公领兵护送公子重耳,从河曲涉水过河。
《春秋左氏传》:禧公二十四年(前63年),秦伯接纳了他。到了河边,子犯把璧交给公子,说道:我随您巡行天下,罪状已经很多了,连我自己都知道,何况您呢!请您让我就在这里告辞吧暑公子说:我如不和舅父同心同德,有河神明鉴!说罢就在这里把璧投入河中。子推笑道:老天爷对公子开恩,子犯却自以为有功,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::于是就不告而去。河水流经船司空,与渭水汇合。
《汉书• 地理志》:先前这是京兆尹的属县。左丘明《 国语》 说:华山本来是一座山,挡住了河水;河水到了这里就绕道流过。河神是个巨灵,手推脚踢,把山分成两半,现在华山岩上还留着他的掌痕称脚印。《开山图》说:有个巨灵名胡,独得大地创生万物的道术,能创造山川,开出江河,这就是所谓巨灵使出神力,昂首于灵山顶上。常常有些好事的人,特地到华山攀崖援壁,爬__ L 去看这些遗迹。
从下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南行十一里,向东转,再行走三里,就到中祠;又往西南行走五里,就是南祠,称为北君祠。要想登山的人,到了这里,就都要祈祷。从这里往南进谷七里,又有一座祠庙,称为石养父母,现在还留有石鬼和木牌位。
又南行一里,到了天井。天井很小,只容得下一个人,里面是空的,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,高约六丈余;山上又有一道涓涓细流,向井中流下,也不大会把人沾湿,一L 山的人都要从这里攀登,此外更别无路径了。将出井时仰望天空,就像在室内朝着窗子望一样明亮。
出了天井,往东南走了两里,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,走下山坡两里左右,又往东登上百丈崖,上落都要攀援着绳索或葛藤行走。往南攀登四里,山路通向石壁,沿石壁旁走了百余步,路又转向西南,又走了六里,到了一座神庙,叫胡越寺,神像的脸庞像个孩子。
从庙南走过夹岭,山路宽仅三尺余,两边悬崖数万切,俯视深不见底;在庙里祭祀灵验时,就有云涌起与路相平,,人们才敢行走,但也还要扒着出岭挪动身子,慢慢地往前移行,所以世人把这条岭称为栩岭。过岭再走两里,就到山顶。
山顶上方圆七里,有两道灵泉,一道叫蒲池,西流注入山涧;一道叫太上泉,东流注入涧下。上宫神庙接近东北角,庙中堆满了杂物,具体情况难以详述。从上宫往东北出去四百五十步,有屈岭,向着东南方遥望巨灵手掌痕迹,看到的只有巨崖和褚红色的石壁而已,都没有像山下仰望那么清楚。
河水在关内往南流,冲(撞)击关山,所以州淹关。菠水就在这里注入河水。菠水发源于松果之山,往北流经通谷,人们也把它叫通谷水,往东北注入河水。这就是《述征记》里说的渔谷水。也有人说是依水名来取地名的。
河水从渔关往东北流,水边有一条长长的堤道,称为黄巷坂。堤道在深涧旁,沿着这条堤道可上渔关去,所谓上溯黄巷渡水往渔关,就指这条堤道。
往北出了东蜻,通称函谷关。深岸高入天际,空谷深邃幽远,润边的出路狭得放不下两辆车,号称天险。所以《西京赋》说:四处绝壁坚不可摧,地势险要易守难攻,正如人们所说,秦有以二当百的优势,因而并吞了诸侯。所以王元游说魄嚣:只要用一颗泥丸,在东端封住函谷关,纵使做不成皇帝,起码也足以称霸一方了。郭缘生《述征记》说:汉朝末年天下大乱,魏武帝征讨韩遂、马超,在这里会战。
现在西边河岸上还有个曹公垒;路东平原_L ,据说是李典营地。义熙十三年(417 ) ,朝廷军队曾占领了这个营垒。《 西征记》 说: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,进隘道走了六里,有一座旧城堡,周长百余步,北濒大河,南对高山,这是姚氏为防守峡谷而设的关。
宋武帝入长安,檀道济、王镇恶或依山扎营,或平地筑垒,大大小小共有七座营盘,靠着大河天险据守。姚氏也占据着山地丘陵,遗迹今天还在。函谷关正北,隔河有一座层叠的山岭,巍然独自高耸,屹立在河水北岸,世人称为风陵,也就是戴延之所谓风琏。南岸河滨的姚氏营地,与晋军隔岸对峙。
河水又往东北流,有玉涧水注入。玉涧水源出南方的玉溪,往北流经皇天原以西。《开山图》说:撞关东端,_匕面平坦宽广,方圆约一里余,三面峻峭如壁,高约一千切,汉时曾在上面祭天,称为皇天原。上面有汉武帝思子台。又往北流经阅乡城西边。
《郡国志》说:弘农湖县有间乡,世人称此水为阅乡水。闻乡城就是魏尚书仆射I4J 乡侯河东卫伯儒的封邑。涧水北流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往东流经IQJ 乡城北边,往东流与全鸿涧水汇合。涧水发源于南山,往北流过皇天原东边。《 述征记》 说:全节是个地名。全节西边地名桃原,是古时的桃林,周武王攻下殷商时,曾在这里放牛。
《西征赋》说:都以桃原之名来验证。《 晋太康地记》 说:桃林在阅乡南谷之中。涧水义北流注入河水。又往东流过河北县南边,
河北县与湖县以河水为分界。萝水发源于襄山寥谷,往西南注入河水。河水又东流,永乐涧水注入。涧水发源于薄山,往南流经河北县旧城西边,这里是旧时的魏国。晋献公灭魏,把这地方封给毕万。
卜僵说:魏这名字气派很大,毕万的后代大概会很昌盛的吧。后来设立为县,因为地理位置在河水以北,所以叫河北县。现在城的西、南两面,离大河都有二十余里,北面离首山十来里,地处河山之间,地万狭窄,所以《 魏风》 有《 十亩》 这首诗。城内有龙泉,南流出城,又往南,水就枯竭断流了、永乐溪水又往南流,注入河水。
我按《 中山经》 ,这就是渠猪之水。太史公《 封禅书》 说:华山以西有七座大山,薄山就是其中之一。薄山就是襄山。徐广说:蒲坂县有襄山。《 山海经》 说:蒲山开头第一座叫甘枣之山,共水就发源在那里,西流注入河水;东边是渠猪之山,渠猪之水就发源在那里,南流注入河水。如果依《 封禅书》 的说法,这两条水是不会往西南注入河水的。
现在考察萝水的流向,是与共水相靠近的。永乐溪水从源头流出,注入河水,又与渠猪水流向相一致。蒲山是个总名,与襄山也没有什么不同。所以扬雄《 河东赋》 说:河神受了惊动,手推华山,脚蹬襄山。《 注》 说:襄山在渔关以北十余里。照此推断起来,可知襄山在蒲坂,溪水就是渠猪之水了。河水从河北城南边往东流经苗城。两城中间有段干木墓。段干木是晋国的贤人,魏文侯经过他门前时,总要向他的小屋致敬,真所谓德行千秋万代受人尊敬,令名百世流芳了。
汲家《 竹书纪年》 说:晋武公元年,主掌一军。苗人入侵京师,苟人、董伯都反叛了。不但大荔从前是茵族的国家,这里也有苗人的。《 纪年》 又说:晋武公七年,丙伯万的母亲丙姜放逐了他,他就出奔到魏国。八年,周和拢的军队包围了魏国,俘虏苗伯万向东而去。九年,戎人在郊外迎接苗伯万。此城或许也是苗伯原来的领地。河水在右边汇合了架润水。架涧水发源于湖县的夸父山,往北流经汉武帝思子宫、归来望思台东边,又北流注入河水。河水又往东流经湖县老城北边,从前范叔入关,就在这里遇见攘侯。湖水发源于桃林塞的夸父山,方圆三百切。周武王伐封,天下平定后,就去巡游名山大川,在华山南麓放马归山,在桃林放牛于野,说的就是这地方。
林中野马很多,造父曾在这里得到弊骆、绿耳、盗骊等良马,献给周穆王,穆王叫他驾车去见西王母。湖水又往北流经湖县东边,然后北流注入河水。《 魏土地记》 说: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升天成仙的地方。黄帝开采了首山的铜,在荆山一1 ' ’铸鼎,有一条龙把长须(胡)搁在鼎上,黄帝骑上龙背,跟着他爬上去的有七十人,全都飞升上天了。所以把这地方称为鼎胡。
荆山在冯诩,首山在蒲坂,与湖县相接。《 晋书• 地道记》 、《 太康记》 都称为胡县。汉武帝把胡字改为湖字。按民间传说,黄帝是从这里骑龙升天的。《 地理志》 说: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祠庙两座,所以叫胡,却没有提及黄帝登龙背的事。
《 山海经》 说:西边九十里有一座山,叫夸父之山,山上树木大部分是棕、楠之类,箭竹也很多。山南多玉,山北多铁,北边有一片树林,名叫桃林,林中多马,湖水就发源在那里,北流注入河水。所以《 三秦记》 说:桃林塞在长安以东四百里。如果有兵马经过,纪律好的就在华山牧马,在林下休息;破坏捣乱的就决堤放水,引起河流泛滥,人马都不能通行。河水又东流,与柏谷水汇合。柏谷水发源于弘农县南的石堤山。
山下有石堤祠,碑文上刻道:魏甘露四年(25 的,散骑常侍、征南将军、豫州刺史兼弘农太守、南平公修建。
水往北流经亭下。晋国公子重耳流亡,到柏谷时,想卜一下看看,究竟是去齐国还是楚国。狐堰说:不如去翟为好。汉武帝曾微服出行,到了此亭,厚赠亭长的妻子。所以潘岳《 西征赋》 说:亭长在柏谷对客人据傲无理,他妻子见客人相貌不凡献食款待,就指此亭。
谷水又北流,注入河水。河水又东流,在右边汇合了门水。门水就是洛水的支流。
洛水从上洛县往东北流,在拒阳城西北分为两条,支渠往东北分出,就是门水。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阳华之山,就是《 山海经》 所谓门水发源的那座阳华之山。
又往东北流入峡谷,称为鸿关水。鸿关水东边有城,就是关亭。水西有个城堡,叫鸿关堡,世人都说这是刘邦项羽划分疆界的地方,其实不是。我按上洛有鸿肪围池,这条水一路流注入池,所以叫鸿肿涧,鸿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。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邑川,有两条水注入。左边那条发源于阳华山的北麓,往东北流经盛墙亭西边,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汇合。
这条水发源于阳华山南麓,往东北流经盛墙亭东边,往东北与左边那条水汇合。《 山海经》 说:绪姑之水发源于阳华山北麓,往东北流,注入门水。说的就是这条水。又往东北流,烛水注入。烛水有两个源头,左边一条发源于南方的衙岭,世人叫石城山,往东北流经石城西边,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;右边那条发源于石城山,往东北流经石城东边,往东北注入左边那条水。((地理志》 说:烛水发源于衙岭下谷。
《 开山图》 说:衙山在函谷山西南。这条水乱流往东注入绪姑之水,两条水也就都可通称了。水从山涧往东北流,出山处叫开方口;水边有一座土丘,叫方伯堆。宋奋武将军鲁方平、建武将军薛安都等,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引兵北上,驻扎在方伯堆,说的就是这里。小丘上有城,就是鲁方平所筑。又往东北流经邑川城南边,城在函谷关南七里,就是汉朝封给窦门的采邑,也叫窦门城;水因人而得名,也就叫窦门水了。又往东北流,田渠水注入。田渠水发源于衙山的白石谷,往东北流经故丘亭东边,薛安都部队来此时筑了这座城。
水又流经鹿蹄山西边,山石上有鹿蹄痕迹,全是天然形成,并非人工所凿。水经田渠川,称为田渠水,往西北流,注入烛水。烛水又往北流,注入门水,左右两岸就是函谷山。门水又往北流经弘农县旧城东边,这就是从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,终军就在这里丢掉关吏给他的入关凭证。燕太子丹和孟尝君也以义气感动门客,在关下作鸡鸣,可说心思用得深足以感人,坚定的志向难以动摇了。
从前老子从西方入关,尹喜曾在这里望气。所以赵至《 与秘茂齐书》 说:李老来到秦国,到关前时啃然叹息。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《 与秘叔夜书》 ,又说这是关尹望气之所。众说纷纭,不知如何定论。汉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 ) ,把关迁到新安县,而以老关为弘农县及弘农郡的治所。王莽改名为右队。
刘桓公当郡守时,老虎都跟着他渡河,光武帝知道后很称赞他。水沿城边北流,注入河水。河水到了这里,有个地方叫厦津。
据传说,汉武帝微服出行到柏谷,受到窦门的羞辱,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,备酌款待他,回皇宫后,就给她丰厚的赏赐,并把津渡赐给他们,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,就是现在的窦津。所以潘岳《 西征赋》 说:给那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,怎能又给她丈夫滥加封官?袁豹等人也都以为这话说得很对。
我到河的南岸看见水滨有个渡口,名叫湮津。河北县有涅水,南流注入河水。河水上早就已有泣津的地名,并不是从窦门才有,大概因为事情相类,地名又相同,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扯到一块了。
《 竹书穆天子传》 说:天子从育转到泣水北岸歇宿,丁亥那天到了南郑。考证他足迹所经的地方,路线正好经过这个渡口。照此推断起来,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的。民间也有称为堰乡涧水的。河水又往东流,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,这条水有两个源头,都是从薄山流出,南流汇合成一条川流。
两水中间的平原世人称为闲原,说是虞、茵两国曾争夺过这片田地,关于这一点却不大清楚。